永德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调研文集 >> 正文

忙蚌模式: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来源:县人居办  作者:李中远 文果  时间:2018-09-26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大雪山乡勐旨村忙蚌自然村是一个傣族聚集的村寨,毗邻南景河,距振清线2公里,距乡政府4公里。设1个党支部有14名党员,农户110户4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87人,已脱贫20户74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2户。主要产业有坚果、甘蔗、咖啡、坚咖鸡、青枣,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50元。全村通动力电,喝上安全达标饮用水,村内道路硬化1.2公里,有路灯20盏、垃圾池1个、自然净化池1个、公厕1间,建有32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和广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重要讲话精神,忙蚌自然村结合村情,探索出农村环境整治的新路子,坚持规划引领,治理上实现人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村民自主管理  建立人居环境整治新机制

  人民群众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受益者,也是责任者。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才能提升人居环境效能。忙蚌自然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切实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村民自主管理。以群众自主自愿为原则,按每8—14户相互邀约组成11个“同心联”,每联推选1名德高望重、村民公认、致富领头人的村民担任联长,履行生活互助、生产互助、信息互助、村务共管等职责,由联长兼任理事。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召开忙蚌自然村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忙蚌自然村村民议事办法;选举产生忙蚌自然村振兴理事会,抓实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党支部+理事会+同心联+农户”治理体系,负责对村内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综合服务、有效管理。理事会经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双向授权开展工作,接受双向监督,村民意愿经理事会转化为党支部的决策依据,党支部决策经理事会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双向网格治理,达到治理有效、乡村文明的效果。在村民自治中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强化管理措施到位  共建村庄卫生整洁新环境

  在理事会的组织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纳入忙蚌自然村的村规民约,并在村民大会上表决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了村庄生活垃圾保洁、村庄生活垃圾收费收运、农户庭院卫生评比和“门前三包”等制度。开展“每天天亮扫、每逢街一一小扫、每逢十五一大扫、一月一评比”活动,由理事会开展全村卫生督促和卫生评比,由联长联系农户,相互监督,相互督促,实现村道、河道、活动场所和公厕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村民自主投工投劳,经常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河道,全村无人乱丢乱倒垃圾、没有向河道倾倒垃圾和私搭乱建现象,房前屋后整洁规范,寨内道路宽敞卫生,河道清洁明亮,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宜居村庄。

突出以规划为引领  助力绘就美丽忙蚌新画卷

  以建设“小而美、小而宜居、小而干净”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经理事会提议,党支部上报,大雪山乡党委政府专门找专业团队制定了2018—2022年忙蚌自然村乡村振兴规划,计划建设滨河景观路3公里,环村道路改造1.2公里,人行梯道150米,田园步道850米,入户步行道900米,新建停车场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设污水管网2360米,改厕改院改圈22户,新建垃圾收集池1个,改造公厕1个、新建2个,打造旅游村庄。围绕“一带两区三基地”布局产业,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一带” 即南景河漂流带。漂流长度2公里,打造水体观景平台3处,新建星级农家乐5户。“两区”,一是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以南景河漂流带为基础,发展集观光、休闲、游乐为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土特产品交易区,在橄榄坝规划建设集农产品销售、展示为一体的土特产品交易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着力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实现农产品“下山、进城、出海、上网”。“三基地”,一是生猪养殖基地,重点扶持建设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二是“坚咖”种植基地,在村庄背后海拔稍高地区,扩大坚果种植200亩;三是蔬菜种植基地,沿南景河两岸平坦地带,新规划种植250亩特色蔬菜,发展体验式农业。

抓牢群众思想教育  激发群众参与整治新动力

  深入开展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育群众自强、诚信、感恩。围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树立忙蚌乡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共建民族融合、乡风文明的和谐村庄。以传承民族文化办好傣族泼水节为契机,组建巾帼志愿宣传队,培养群众“我家园我建设,我受益我美洁”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实现村庄环境治理群策群力,共建共管。群众主动无偿提供自家菜园地28.6亩用于建设自然村活动场所,主动让地1.7亩用作环村道路建设,主动同意拆除自家大门、围墙、房屋、圈舍作为公共用地,同时自觉进行庭院改造和“改灶”“改圈”,推进农村“七改三清”行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