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专题 >> 正文


芦笙响篾“响”起来 俐侎山寨“火”起来



来源:临沧日报 作者:字学林 彭先文 彭文昌 王宏斌 时间:2020年04月21日 14:21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弹起响篾是情歌,俐侎人呢爱欢乐,响篾三匹弹千曲,有情有爱曲中说……”在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乌木龙村黑衣部落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古老的俐侎人情歌与轻柔地响篾婉转缠绵,含蓄地诉说着俐侎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俐侎阿朵和俐侎阿塔以歌传情,俐侎妇女们在纺线织布,几位俐侎大叔围着火塘烤着香喷喷的“百抖茶”,空气里弥漫着马蹄根煮鸡的浓香……走进乌木龙村黑衣部落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就走进了俐侎人的生活世界,更像走进了俐侎人传统民族文化博物馆。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是云南独有的一个族群,整个族群只有2.6万人,聚居在永德县乌木龙乡、亚练乡、大雪山乡的崇山峻林深处。其中,乌木龙彝族乡就聚居着1.2万俐侎人。
  “俐侎人长期偏居深山,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之初,还处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深度贫困中。”乌木龙乡党委书记武有春介绍。
  近年来,中央、省、市和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通过“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计划、扶持俐侎人发展计划,实施少数民族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升等工程,俐侎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核桃、茶叶、魔芋、养殖等产业培育,俐侎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到11700元,全部住进了新房,自然村通了硬化路,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山山寨寨,孩子们享受着免费义务教育,群众看病有了保障……如今,大山深处的俐侎人逐步摆脱贫困,与各民族兄弟姐妹一道逐步迈上小康。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地日子还在后头。”武有春说,彝族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传承和保存着完整的婚姻、衣着、饮食、居住、歌舞和节日习俗,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乌木龙乡坚持把保护和传承俐侎人传统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依托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万亩杜鹃花和生态自然风光,勾勒出乌木龙乡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愿景。
  今年以来,乌木龙乡发动当地俐侎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制作能手等一批传统民族文化精英,着力打造乌木龙黑衣部落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集中展示俐侎人手工纺织、服饰制作、芦笙歌舞、风俗礼仪和特色餐饮等民族传统文化,销售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和传统美食,以文化旅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带动了俐侎人通过激活民族文化拓展增收渠道。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游客,有来参观的、来看歌舞的、来买乐器的、来尝美食的,每天都很热闹!”乌木龙村黑衣部落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礼贵说。
  黑衣部落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运营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俐侎人传统民族文化,逐渐绽放出独特魅力。
  “民族文化传承着俐侎人祖祖辈辈的文化基因,也蕴含着丰富的开发价值。”武有春说,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让俐侎人传统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成为拉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灵魂,让芦笙响篾“响”起来,民族文化“活”起来,俐侎山寨“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