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康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创新探索“以小聚能、以业惠民”发展路径,通过精准招引特色产业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发展新图景。这一发展成果的背后,是永康镇创新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结果。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创新推行“中介引企”模式,将小微产业项目精准嵌入乡村发展版图,一个个家门口的产业拔地而起,让外出务工人员从“向外发展”转为“向内发展”,群众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在永康镇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到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工人坐在宽敞的厂房里,专注地对芒果进行挑拣、分级、装箱、打包、上车。永康镇积极按照县上“1+5+N”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在勐农社区建设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5万亩的芒果产业带,吸引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加上电商的蓬勃发展,更是让永康芒果声名远扬,线上订单源源不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总抱怨我陪伴太少。现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收入也不错,和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了。”一位在交易中心务工的村民感慨道。
永康镇土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近年来,永康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行“保姆式”精细化服务,吸引了众多投资,百亩蜜薯与百亩野菊花分布在不同村(社区),实现“一村一产业”,极大拓宽了村民的就业覆盖面。忙腊村蜜薯基地从耕地耙田、种植管护到采收,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成为附近村民就业的热门选择。据蜜薯基地负责人伍云介绍,目前基地正处于蜜薯采收期,每天都需要大量工人进行捡薯、分类和装车工作,用工量最高时可达60人。
在热水塘村野菊花种植基地,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20多位务工人员趁着晴好天气,忙着种植野菊花;此外,从保山过来的客商承包了上百亩土地发展无花果种植,创造了除草、种苗、采摘等大量务工岗位,增加群众收入。
这些产业不仅创造就业岗位,更成为技术培训的“田间课堂”。许多村民通过务工掌握种植技术后,转身成为家庭农场主,形成“就业-学艺-创业”的良性循环。
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永康镇打出“政策+情感”组合拳,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澳柯坚果开发有限公司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8个坚果种植合作社,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公司不仅收购坚果青皮和干果成品,解决了种植农户的销售难题,还紧跟时代潮流,投资建设直播间,通过线上平台大力宣传永康镇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要全方位展示农产品的生长优势和生态健康品质,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绿色生态的魅力,激发广大客户的购买欲望……”在澳柯公司的直播培训现场,直播人员正在认真传授直播带货技巧。
在无人机执照培训基地,青年学员专注地进行飞防作业模拟训练。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无人机“飞手”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热门职业。“我们已培养多名持证‘飞手’,这些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空中生力军 ’。”返乡创业的“00后”鲁文书介绍。如今,无人机在芒果地里高效作业,科技助农成效显著。
从田间到车间,从传统农业到新兴业态,永康镇正以“小而精”的产业布局书写民生大文章。随着“就业孵化园”等平台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归雁”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让群众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