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桑沼哩”俐侎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在扎模村举行了以“非遗技艺彰显俐侎风采,非遗人才点燃传承之火”为主题的人才交流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展演、沉浸式体验和人才培养研讨,生动展现彝族支系俐侎文化魅力,谱写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文旅融合搭平台,非遗人才展新姿。乌木龙彝族乡作为全国彝族支系俐侎人最大聚居地,彝族人口占比高达73.6%,其中俐侎人占比42.3%。这里宛如一座民族文化的富矿,全乡拥有57项彝族支系俐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2项、市级8项、县级47项,传统舞蹈、技艺、音乐、民俗等领域均有涉及。依托“桑沼哩”这一非遗节日,乌木龙彝族乡的非遗人才们将57项非遗资源巧妙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活动当日,扎模村狼荫山热闹非凡,非遗项目纷纷亮相,俐侎服饰的彩色织锦、芦笙舞的灵动韵律、雷响茶的袅袅茶香和烤全羊的香飘十里交织成一幅民族文化的立体画卷。“要让非遗技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以人才活水浇灌民族文化根脉。”活动负责人介绍,在文旅融合的舞台上,非遗人才成为主角,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绽放出崭新的光彩。
活态传承显匠心,人才对话促传承。在技艺展示环节,非遗传承人大展身手,尽显匠心。省级传承人李从妹,宛如一位文化使者,手中针线穿梭,将山河岁月、民族记忆织进俐侎衣襟,她以草木为天然染料,以黑衣为文化载体,传递着古老文明,用服饰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桥梁。芦笙舞乐师们也不甘示弱,悠扬笙音响起,旋律起伏变换,他们以歌为引,用充满节奏感的动作,演绎着族群记忆的活态史诗。雷响茶传承则将火塘文化融入茶艺之中,陶罐里传来雷鸣般的沸腾声,传承人熟练地展示着独特工艺,诠释“茶马古道活化石”的精髓。活动现场设置的烤全羊制作区,更是让来宾直观感受到俐侎饮食文化的智慧。这些非遗人才通过活态传承,让非遗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记忆,而是鲜活地呈现在众人眼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思路。
人才培育强根基,非遗传承谱新篇。此次交流活动,是永德县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关键探索,活动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彝族俐侎人的非遗魅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非遗传承的热情,为非遗人才培养营造出良好氛围。“以前只是听说过俐侎文化,这次亲身感受,便被深深震撼和吸引,我也想为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出一份力。”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感慨道。
相关负责人表示,永德县将持续深入开展各类人才培养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培育非遗人才。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提升人才专业素养,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才为根基,为永德县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