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浩故居(国调时间2009.6-12)
张浩(1887~1976),清末民国永德地方著名历史人物。曾与朱德、范石生为云南讲武堂同窗,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及中华革命党。回国后供职滇军,官至国民革命军16军46师、51师副师长,国民党中央军委少将参议。1927年秋,曾与范石生一起,在湖南郴州,与朱德所率南昌起义部队秘密合作,使朱部得以休整,直至走上井冈山。1936年6月,因率部参加倒军北上抗日的“两广事变”失败,流亡香港,辗转越南河内,于1938年返抵故乡隐居。1941年滇西抗战,被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昆明行营主任龙云重新起用,被委云岭守备区指挥官兼原镇康县长,以永德为中心,统筹组织指挥周边7属地方抗日军民,配合远征军,在怒江东岸云滚路防守参战,直至抗战胜利,曾获“品行纯
正,才具练达;畅晓军事,人地最宜;国学通顺,见识远大”的时评。
张浩在永德的故居,位于勐板乡勐板村天池之畔。大致由内院、外院及后花园3部分组成,总控制面积约6亩。其房屋布局为坐西向东,背靠后山箐,面向天池。工程建设,由其父张文清主持,落成于清光绪13年(1887)丁亥即张浩生年。目前,张浩故居保留完整,并业经修复者,仅余内院。其建筑属南诏大理风格,由一正、两耳、两厢、一照壁、一天井组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房屋为砖土木瓦顶结构,均为一底一楼抽厦楼房。其屋架结构为一穿一插、肩榫扣拿、五架七行,且有雕梁镂窗。总体宏观,既合理实用,又美观大方,是县内清代迄民国代表性名人名居之一。
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勐板张家宅(国调时间2009.11.)
勐板张家宅位于勐板乡白岩村文曲自然村西侧。属清代当地豪绅张文清住所,院落坐西朝东,西靠白虎山。房屋属“四合五天井”土木结构,由一幢正房、两幢耳房、一幢楼房组成。四幢房屋中间有大的院落,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房子都为两层楼房,正房较高。老宅大门至院内通道及院场全部用五面石铺筑而成,大门门槛两边由石狮礅砌,房屋土墙厚度达1米以上,刀枪难入,非常牢固。屋楹、门窗雕花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对研究旧时木工艺术价值较高。张文清(1855-1940),系地方名绅,首开私塾教育,清末支持改土归流,参与耕地清丈等事宜。参与过中英滇缅勘界事务,修建关帝庙,勐板河上的仁厚桥等。龙云、卢汉两位将军曾分别题词赞张“德懋年高”、“名垂桑梓”。
2、南邦桥(国调时间2009.6--12.)。 南邦桥位于永德县西北部白岩村委会硝塘河锁口要隘上。南邦桥建造于清道光28年(1848年),由当地伙头李受倡导,附近村民集资捐银,并请来剑川工匠建造。该桥是连接勐板和小勐统两个集镇的“虹形”石拱桥,长5米、宽2米,造型古朴典雅。建成当年在桥旁树碑作序、题诗留念,以表达建造者热爱故土,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此桥是旧时保山、施甸取道小勐统,经勐板进入缅甸果敢、腊戍等地的重要驿道。
3、勐板仁厚桥(国调时间2009.11--12.)。勐板仁厚桥位于永德县勐板乡勐板村东南。仁厚桥又称大花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原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浩之父张文清牵头建造。桥长6米、宽3米、跨高5.6米,是勐板通往忙肺、镇康班海等地的驿道石拱桥。因桥两侧的拦勐板仁厚桥位于永德县勐板乡勐板村东南。仁厚桥又称大花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原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浩之父张文清牵头建造。桥长6米、宽3米、跨高5.6米,是勐板通往忙肺、镇康班海等地的驿道石拱桥。因桥两侧的拦墙石上刻有龙头、凤尾等各种花纹图案,今人称大花桥,现今部分拦墙石已受损。目前,桥东面小班公路新修建一座现代桥,仁厚桥已无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