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正文

永德县图书馆服务指南


来源:永德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  时间:2023-11-06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详细地址:永德县德党镇德党北路永德影剧院旁;

开放时间:8:30——12:00,14:30——20:30;

乘车路线:永德客运站——永德县行政办公中心——疾控中心——古月村——交警大队——县医院——农行——德党镇政府——图书馆。

联系电话:0883—5211254

简 介:

永德县图书阅览服务始于1933年1月(民国22年),附设在原镇康县(今永德县)民众教育馆内,倡导人为当时的县长纳汝珍,首任馆长杨在富。开办经费主要靠民间募捐,当时的募捐者现知的有:杨应甲、杨应朝、鲁效周、李有升等各募捐票洋一千元以上。当时馆里曾有国内、省内出版的部分书刊和《四库备要》、《万有文库》等多种藏书。抗日战争期间,军队进驻镇康,民众教育馆业务中断。1949年,共革盟之乱,馆藏大部分损失。1950年2月14日,国民党当局呈报:“民众教育馆仅余古书822册。”同年4月,永德县人民政府成立并接收所有残存图书。

建国后图书阅览长期由县文化馆统筹,在文化馆内兼设图书室,开办图书阅览服务工作,有文化馆馆长毕光廷主持工作,有专职人员3人,馆藏图书逐年有增。“文革”期间,文化馆受到冲击,大量图书作为不健康读物被封存,(名为封存,实际多数被造反派劫走,)馆藏图书损失藏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图书阅览工作,于1984年7月正式成立永德图书馆。由刘芝芹副馆长主持工作,有专职人员4人,馆舍面积146平方米,馆藏图书34429册。当时由于馆舍狭窄,许多图书无从上架,阅览及借阅服务都很有限,特别是1988年“11.6”地震后,馆舍严重受损成危房,原来就无法上架的许多图书出现了霉变虫蛀等现象。后来,县委、县政府根据临抗指[90]19号文及永抗办[90]4号文《关于下达(1990年恢复重建家园第一批计划)的通知》,于1992年主管部门向国家申请到了32万元资金,新建了800平方米的图书馆综合楼。由馆长彭忠苏主持日常工作,配有专职人员5人。馆藏图书增至5万多册。2002年县委、县政府又根据国家文化部对图书馆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及对“两馆一站”的评估达标要求,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10万元资金对图书馆进行扩建,目前图书馆馆舍面积已达1千平方米,由杨体聪馆长主持日常工作。馆内设有服务窗口7个,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地方文献资料室、儿童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流动服务、读者服务活动等。馆办活动有图书收藏、地方文献收集、图书采购、分编整理、外借、阅览、电子阅览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情报跟踪、情报检索、文献展览服务,举办各种培训班、橱窗宣传图、送书下乡服务等。截至2013年止,现有总藏量 83972册。其中图书50323 册(件)、期刊25465册、报刊3362 册、少儿读物900册、古籍898册、地方文献780册、视听文献1158册(件)。馆外流通图书7250册,期刊9064。报刊阅览室接待各类读者13507人次,外借书刊10942册、5829人次;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39584人次;2013年馆内总流通人次53091人次。农家书屋接待读者36519人次,外借册次达21948册;农文网培学校接待读者95862人次;基层服务点接待读者68465人次。开展各类型读者活动 14次,接待读者26000多人次。

图书馆自1984年7月建馆以来,“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认真做好各种出版物、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流通等服务工作外,还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建设为主,以社会效应为主要目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也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199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图书馆;1998年被评为临沧地区先进集体,1999年获得了“公共图书馆发展成果宣传活动奖“同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02年获县级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和2010年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次第四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经审查和公示,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13年在第五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又以900分的成绩通过验收。2007年被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列为基层示范点。2008年,被云南省共享工程分中心列为50个县级支中心建设。

这些年,图书馆在我县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的作用,为我县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