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扶贫任务的“摩托车” |
来源:大雪山乡 作者:王镇 杨丽青 时间:2019-07-19 点击率:【 打印 】【 关闭 】 |
|
“摩托车”是一种交通代步工具,在此“摩托车”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是扶贫干部的良师益友,是脱贫路上的亲密伙伴。 党的十九大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这样一个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核心时期,云南省公路信息中心干部王镇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被选派到大雪山乡大炉厂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同时,担任大沟坝自然村脱贫攻坚自然村长,他的故事也在脱贫入户的路上悄然成型。 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边远的小村庄,王镇的内心既充满期待又感觉压力倍大,期待的是终于有机会与基层一线群众同甘共苦,终于有施展抱负的时刻,担忧的是无基层经验的他如何开展好农村工作。但王镇没有畏惧退缩,时刻准备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党和人民。 他负责的自然村距离行政村约30公里。记得那是一个星空璀璨的夜晚,王镇召集自然村群众召开群众会研究脱贫致富问题,由于自己年纪较轻、工作经验浅,加上群众自己的不信任,会议结束得比较晚。返回途中,一向乖巧懂事的“摩托车”也不听使唤,突然熄火发不起来了,手机也没有了电。“难道今晚只能独自一人在这深山里过夜了?”这对人生地不熟的王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好在最终摩托车发动了,带着他安全的回到了村委会驻地。 他彻夜难眠,脑海中浮现出开会时的情景。“老百姓都很热情、很朴实,从他们的眼中可以看到脱贫的渴望,但为什么会议开了那么久却没有预期效果,是哪里做得不够,什么地方出了错?感觉老百姓没有完全相信自己。” 第二天,王镇带着疑惑向年长的工作队员请求帮助,向当地村组干部虚心请教,从自身找原因,在熟悉村情概况、了解民情民意上下功夫。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骑着他的“摩托车”跑遍了大沟坝自然村的家家户户,熟悉掌握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帮助群众建房、修村组、入户道路,帮农户接送孩子上学,用真心对待群众,真情打动群众,最终让群众放下了对他的防备心,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 王镇擅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脱贫攻坚工作期间,他充分运用自己专业所学的硬件、软件技术,驾驶他的“摩托车”帮助乡政府、各村架设基层网络服电子化办公、网上党支部、技术保障“挂包帮”座谈会的会议现场、办公网络设备维护维修、扶贫宣传片的设计制作等。特别是搭建了“云路扶贫电商扶贫平台”,帮助大炉厂村及周边群众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实现了大雪山乡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电商销售渠道转变的重大飞跃,“电商平台的搭建具有“桥头堡”式的意义”王镇笑容满面的回答。 起初,电商平台的创建并不顺利,在被称为“电脑高手”的王镇身上屡次碰壁,但他并不气馁,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着手,从UI的设计开始,大到界面框架的布置,小到为了取一个名字而反复斟酌好几天;大到用PS一点点的将产品图片P到自己满意为止,从向微信官方提交服务号的申请、上传合作社的法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开户行证明等材料、到利用微铺宝、微店等网络平台的接入链接对接到微信服务号后台,实现多种方式接入,再到产品正式投入运营用了60多天,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电商平台有了雏形。 电商平台搭建好了,重要的事是寻找货源和包装,依托大炉厂村特有的农产品(茶叶、蜂蜜、火腿、冬桃等),要以最低的成本帮助贫困户获取最大的利益,在王镇的带领下,5名工作队员分工负责,有的负责收集贫困户的农产品,有的负责农产品的包装,连续几个白昼的努力,完成了第一笔订单,实现了第一笔收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笔电商平台收入,改变了大炉厂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电商平台从开始运营到现在,完成线上订单200多笔:销售农特产品1000多件;线下销售主要面向省公路局及下属8个单位,销售面扩展到北京、天津、南京、昆明等地区,实现收入19.5036万元,帮助161户建档立卡户及班卡乡、大平掌村部分农户增加收入,实现了通过电商平台脱贫致富的愿望。 “有一种力量,山一样挺拔;有一种信念,海一样深远。”作为一名95后自然村长,王镇在“摩托车”的陪伴下,将爱岗敬业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努力落实到每家每户,落实在脱贫致富之路,在扶贫的路上无惧困难,勇往直前,多少个日日夜夜,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永德高质量脱贫挥洒着年轻无悔的汗水。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