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约化打造420亩“烤烟+蔬菜”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务工80人,预计务工收入300万元以上。大山乡麻栎寨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建祖介绍道。
永德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招小商、兴产业、促就业”为抓手,激活乡村发展的“大能量”。10个乡镇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党组织+合作+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并培育了一批接地气、见效快的小项目、小企业,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了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让每个乡镇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光发热,形成了全域振兴的良好态势。
大山乡麻栎寨村“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烤烟+蔬菜”基地便是一个生动的范例。以420亩的规模,采用集约化打造的方式,形成了“烤烟+蔬菜”轮作种植的特色模式。这里不仅有长势良好的 200亩香芋、姜扁瓜、金瓜,还有即将完成采烤的86亩烤烟。依托国企资源,基地实现了烤烟、蔬菜的订单供应;县烟草公司提供保底收购,解决了烟农的后顾之忧;县国资委下属企业教发公司与基地合作,将新鲜蔬菜配送至全县中小学食堂,保障了蔬菜的销路;村合作社则充分发挥运营主体作用,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这一模式共惠及112户456 人,其中包括脱贫户46户、监测户5户。烟蔬轮作后,亩收入13000元以上,带动了80人就业,每年务工收入300万元。麻栎寨村怕红四组村民李凤从高兴地说:“基地建好后,我们就来这里打工,也不用到外省去,一年四季都可以做,一百元一天,收入也可观。”这种国企订单保销路、合作社统管降成本、农户参与稳增收的产业振兴路径,切实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崇岗乡同样积极探索,盘活闲置资产,在街道集镇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引进永德慧茗数码与广东森佳电声合作,采用“订单生产”模式承接电子产品加工,年销售额预计150万元以上。推行“培训+实训+就业”模式,让工人熟练后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崇岗乡军捞村村民伍王琴表示:“手把手教技术,上手之后就能把速度提上来,按件算钱,多劳多得,工资也不低,不用跑到外省也能进厂,既能赚钱又能顾家。”这一举措成功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便就业的难题,让更多人实现了“就业不离乡、增收不断档”。“家门口务工车间” 的打造,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它打破了传统农民只能靠土地吃饭的局限,让农民掌握了新的技能,拓宽了增收渠道。而且,这种模式还能促进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减少了因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分离问题。
德党镇依托冷凉山区的气候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用“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以地招商”引进中药材企业投资超1000万元,建成3000亩中药材基地。2024年支付农户土地租金、劳务收入14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与群众的“双赢”。中药材基地负责人姚超提到:“今年雨水较多,中药材长势比较好,还有杂草长势也非常旺盛,目前用工用得非常多,平均每天100多个工。”德党镇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经济发展。
小勐统镇则通过提升党组织“三力”,推动就业创业。2024年梅子箐村成为省级创业示范村,3780亩茶园通过“党建+生态+三产” 模式,带动1100余户茶农年产茶75.6吨,户均鲜叶收入2.5万元,带动群众务工收入40万元。同时,以“联合社+企业+农户”的创新模式,在木瓜河村建设牛油果温室大棚育苗中心,已育苗9.8万株,聘请周边村民从事杂草清除、幼苗抹芽、杀菌喷雾等工作,每年用工量达到1000人,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化,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小勐统镇木瓜河村村民陈春先说:“有时候七、八个,忙的时候十多个,又离我们家近,我们也就不需要出去外面打工。”小勐统镇通过提升党组织的 “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党建+生态+三产”模式和“联合社+企业+农户” 模式,进一步整合了资源,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让农民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受益。
勐板乡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以“政府主导+国企运营+村集体参与”的发展模式,引进山泉水厂,打造“永德山泉”品牌,实现了“政企农”三方共赢。水厂投产后,勐板乡人民政府每年分红3.5 万元,后山村委会每年分红11万元,解决了48人的就业问题。勐板乡后山村村民常银涛感慨道:“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收入也稳定,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 勐板乡的模式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典范,“政企农”三方共赢的模式,让各方都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利益,提高了各方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从“车间到村”的产业转移,到“企业进村”的合作共赢,再到“群众创业”的活力迸发,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永德县以“小商”激活乡村振兴“大能量”的实践,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它打破了“大投入才能有大发展”的固有思维,证明了立足本土、精准施策的重要性。小项目连着大民生,小产业藏着大机遇。永德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县将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把“招商”与特色产业培育、乡村建设行动相结合,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记者:李忠林 祁学军 李永江 许瑞骞